一、定婚月份
解放前定婚,在門戶的考究上流行的俗語有:男攀高戶,女嫁低門,兒郎相配,會選的選兒郎,不會選的選田莊,愛親對親等。
媒人牽線的習(xí)俗流傳至今。媒人又稱掌制、冰人、媒妁、紅衣、月老、伐柯等等。說媒叫作伐、吃豬頭(以一個完整的豬頭謝媒人)、牽紅線等。
經(jīng)媒人說合,雙方父母同意,媒人將男、女生庚相互告訴,讓各家請算命先生推算,可則定,否則罷。有的將生庚放神龕上,三天內(nèi)諸事順利即定,反之作罷,這就叫“合庚”。合庚后擇吉日發(fā)“紅庚”又稱傳庚、發(fā)八字、受聘、文定、納采等,即訂婚。先由男家備“庚書”(稱乾造,即男八字),盛于“書盒”,由媒人拿至女家,填上“坤造”(女庚),再轉(zhuǎn)男家。男家即備席請主親陪媒人(女家不來參加)。
解放后,合庚之俗已廢,但訂婚出現(xiàn)“見面禮”、“達(dá)家禮”等。男女首次當(dāng)面時,男方要給女方“見面錢”(50或100元)不等,女方第一次來到男方家,男方要給達(dá)家禮(布、物等)。男方要辦訂婚酒席,女方親友都要接到,男方還要送給女方家的女來客每人一身衣料,男來客每人一條高檔香煙、一雙膠鞋,另給女對象數(shù)百元衣、首飾費(fèi)。訂婚請客,少則三五桌,多則數(shù)十桌,晚上由本屋場賀電影。
從訂婚起,男女雙方要互送年禮、節(jié)禮。較講究的是端陽禮、年禮。端陽節(jié)那天,男家送肉、面、蛋、毛巾,用籃子提去,女家回以紙、筆、墨、折扇(指在讀書的)或鞋、襪、草帽等,叫“回籃”。舊歷年前即送年禮,男、女雙方所送的禮物基本相同。男女未婚期內(nèi),男方每年要縫一件棉襖送給女方。
雙方確定婚期后,男方即送“大禮”。大禮除對岳父家重送外,對岳父家的主親(舅、姑、姨、叔、伯和未婚妻的兄、弟、姊妹)都要送禮。河西的求婚,先下“求婚書”,女家如同意,復(fù)以“肯書”,男家于是就請親家吃“肯飯”,然后送大禮。
解放前有養(yǎng)童媳之俗。女家貧窮,或父母死后無依靠,經(jīng)媒人說合、合庚、男方父母同意后,便將女兒送到男家,拜見男家父母,從此就在男家生活,直至完婚,完婚前男方不送年、節(jié)禮。
解放后“童子婚姻”、“指腹聯(lián)婚”已根絕。
二、結(jié)婚
結(jié)婚,又稱完婚、辦喜事、呷喜酒。
婚前,由男家請人按男女生庚定出“拜堂”、“伐木(打床)”、“開剪(做喜衣)”的良辰吉日,然后送些肉、酒、魚、面等禮物給媒人,把擇定的日期告訴媒人并請求轉(zhuǎn)告女家,這就叫”啟媒”。媒人向女家轉(zhuǎn)告婚期時,要和女家商定由男家出的喜衣(女方穿的)、首飾、禮物等。解放前,喜衣一般是三至五身棉布衣,其中一身門面衣。民國初年的門面衣料是省青布,稍后為“洋布”,也有富家用綾羅綢緞的,窮的只一身棉布衣。首飾有釵、簪。(梳頭、挽髻用)、耳環(huán)、手釧、戒指等。
男家寫好“團(tuán)書”(即發(fā)給女家的請柬),載明婚期。團(tuán)書共12份或24份,其中只有兩份載明稱謂,即“某府、某翁親家大人及列列男大賓”和“某府、某氏親家母及列列女大賓,并備三茶六禮。三茶為糖、蛋、餅類;六禮為肉、魚、雞、面、酒、糍粑。團(tuán)書與三茶六禮請人用“挑盒”送到女家,并將女方衣單衣樣帶回,這就是“報日”。
男家備床、做喜衣稱伐木、開剪。伐木先伐床梁,多少工匠,給多少包封,主匠加倍。木工斗床,要“贊床”。說幾句恭賀話。男家又給包封。開剪先裁男上衣。
女家準(zhǔn)備嫁妝很講究。有禮帽、圍巾、鞋襪、枕頭、瓷罐、鏡子、梳妝器具、箱、柜、桌、椅、盆、桶等。一般論幾箱幾柜或幾抬。解放前,富戶人家有陪全副嫁奩(全套家具、農(nóng)具)的,甚至有“陪嫁田”、“陪嫁錢”。河西嫁妝中有蚊帳、被絮,解放后東鄉(xiāng)亦開始流行。麻塘等地,嫁女要縫一身“紅襯衣”以示“紅花閨女”。
婚期的頭天上午,由媒人領(lǐng)隊到女家送禮。禮物輕重,一般視嫁妝豐薄而定,由媒人協(xié)商好,但也有女家父母故意加價錢的。禮物都以豬肉為主,有邊豬搭頭、整豬搭禮(另加一塊豬肉伴禮)、一豬一羊、‘雙豬雙羊’、多對豬羊等,還應(yīng)配以鯉魚、面條、糕點、酒和喜衣等。所有禮物,都貼上用紅紙剪的“囍”字,用錢折豬羊的,錢要用紅紙包裹,全部彩禮都用抬盒、酒架抬著,出發(fā)前,男家先給媒人“披紅”,用紅布或紅綢(長六尺、整幅寬)披在媒人右肩,女家同樣給媒人“披紅”。女家披紅時,先將男家披紅移于左邊,以示尊敬男方、講禮貌。
結(jié)婚當(dāng)天,女家送嫁妝,新娘及陪新娘的姑娘同到男家。男家迎接嫁妝要一個一個從送妝人肩上接下來并抬進(jìn)室內(nèi)。男家要為送妝人設(shè)宴、給包封。只有嫁妝中的馬桶,由女家未成年人提著,直接送入內(nèi)室,但提桶者每過一道門檻,男家要給一個“包封”。
新娘婚期的頭天晚上,女家要請姑娘的好友和親戚中未婚女青年來陪伴,稱陪“十姊妹”,并設(shè)宴招待(河西叫紅拜宴)。解放前連新娘在內(nèi)僅限于十人,現(xiàn)在不一,有請三、四桌的。晚上開臉,要請已生育但未改嫁過的婦女,先用粗殼灰擦新娘臉,再用棉線挽成剪刀叉式,扯除新娘臉上的汗毛。開臉后,還要挽頭髻,未婚姑娘腦后只結(jié)一單辮,婚時則挽成“粑粑頭”、“調(diào)羹頭”、“螺螄頭”等發(fā)型,以區(qū)分閨女和婦人。頭發(fā)上橫插以簪、豎插以釵,并夾上桔花、小發(fā)夾,頭上插金花、頂蓋頭(紅綢或紅布、四角吊緡錢),戴手釧(又名玉鐲)、佩耳環(huán),還要洗澡、更衣。上穿銹服(拜堂衣,多為租用),下穿羅裙,腳穿銹花鞋。開臉人的包封由男家給。男方則于同一天晚上陪十兄弟,也要洗澡、更衣、剃頭,並由女方贈包封給剃頭師傅。
婚禮的頭一天,男家先貼好對聯(lián),懸掛錦彩、宮燈、壁燈、賀聯(lián)、賀屏,由有子女未改過嫁的婦女鋪床吊帳。新郎重新取名,即大號,掛號匾,并從此不稱乳名。幫忙人都請來,借桌、凳、碗、筷,做好接客準(zhǔn)備。
男家在迎親的頭晚,將花轎(又稱大轎、四人抬)放堂中,敬香、以神福(熟肉)祭轎,有的叫“祭肩輿”,然后用紅紙寫上男方郡名,貼于轎門右側(cè),并貼上“封條”,轎門上鎖。
迎親那天,媒人前導(dǎo),再花轎,再棚轎(木架,篾棚頂,罩靚,二人抬,供女大賓用),再挑盒(盛香、燭、酒、肴等貢品,給新娘“辭祖”用)。迎親出發(fā)時,要給媒人飲“起馬盅”、給“大包封”。女家鞭炮迎接,辦“出親宴”,又叫“離娘酒”,在花轎門上貼上寫有女姓郡名的紅條幅,貼時,將男方的移貼左邊,自貼右邊,以示恭敬。出親上轎時,姑娘忌踩娘家地,怕帶走“秀氣”。筻口、步仙地方由哥哥馱上轎,濱湖區(qū)等地則踏“巾條”(兩塊紅氈相互更替,鋪這塊走那塊)上轎。上轎要背先入。坐好后,鎖轎門。有的放些碗到轎內(nèi),以防歪轎。娘家要給迎親的轎夫包封、手巾、布鞋。起程時,先由兄弟、親友抬著相送,另派弟或堂弟護(hù)轎。父母、姊妹、伯嬸和新娘都應(yīng)哭泣,稱“哭嫁”。花轎回男家時,忌走原路,要由東而西繞道(怕遇“怪”)。送轎,有的可送到男家,有的只許送過橋。每過一橋,娘家要給轎夫包封,鹿角等處不另要包封。為戲弄新娘子,轎到門前時,進(jìn)行“歪轎”,即向左向右,放肆歪擺,把新娘弄得頭昏眼花或嘔吐,還有攔轎“制煞”(或前后沖走三個回合、或向轎頂?shù)喂u冠血、撒紅棗等)、贊轎等俗。停轎后,新郎上前啟封、開鎖,執(zhí)事員向新娘敬上一杯香茶,表示接風(fēng)。接下來是新娘過“鐵門檻”、“走金橋”。在大門檻內(nèi)邊放一小盆,盆內(nèi)放盛清油的盤子,盤中由七根棉條作燈蕊,點燃為“七星亮”,盆面橫放火鉗,攙扶新娘由盆上跨過,這就叫過“鐵門檻”,意即新娘從此受婆家的約束。又在大門檻上放一木板,扶新娘從板上走過,稱“過金橋”。
然后拜堂。堂屋中設(shè)“香案”(桌前帳繡花臺幃,桌上放香爐,花瓶,瓶內(nèi)插蠟燭一對),堂中東西兩邊鋪紅地氈,香案兩邊站“禮生”(婚禮儀式主持人),禮生宣布婚禮程序,稱“喊禮”。按禮生的喊禮,婚禮儀式開始后,即鳴炮、奏樂,引禮賓(男女各二人)引新郎新娘就位。男引禮引新郎站西邊,女扶拜(女引禮)扶新娘站東邊,面向外立,男女跪地,以叩三首拜天地。接下來是新郎由西而東,新娘由東而西,面向家神龕跪地,以叩三首拜祖先。然后有飲交杯(用芝麻、紅棗、姜、糖泡制,男女各一杯,共飲三次,每飲一次,男女互相轉(zhuǎn)移茶杯)、贊花燭(每飲一次交杯,將案上宮花、喜燭轉(zhuǎn)換一次,每換一次,禮生即喊“請大賓贊花燭”,于是引禮賓出來祝一次辭。祝辭為“金花燦爛,銀燭輝煌,螽斯衍慶,百世其昌”之類)。
再夫妻交拜。新娘面對新郎,新郎面對神龕,同跪各一叩首,只女對男拜。月田、渭洞拜堂時,有“媒人登殿”之俗。堂中擺大桌、放大椅,媒人穿“龍袍”、戴“龍帽”,象唱戲一樣,有左丞、右相,前扶后擁,坐于大椅上。新夫妻向他獻(xiàn)酒、叩首,然后媒人贊辭……,如贊不出,旁人就給媒人臉涂墨抹黑、戴盆子。
拜堂畢,引禮賓引新郎新娘入洞房。金童(男孩)玉女(女孩)掌燈(喜燭)前導(dǎo),扶新娘走前,新郎隨后,鼓樂鞭炮齊鳴。入到洞房,新娘坐床上,扶拜為新娘揭去蓋頭,也有由新郎揭蓋頭的,為免以后女欺男,新郎還把蓋頭放屁股下一坐。
康王等地,新娘一下轎便扶入洞房,先和新郎在洞房內(nèi)飲“接風(fēng)酒”、喝“交杯茶”,然后到堂屋里拜堂。還有的先到洞房,夫妻交拜后,二人同坐一凳,喝完“交杯茶”,揭去蓋頭,再到堂屋拜天地、祖先。
還有行“廟見禮”的。廟見禮一般是晚上進(jìn)行,有四至八個禮生行禮,配以“六合班”(樂隊)。先焚香、燃燭,后拜天地、祖先,夫妻交拜,每飲一次交杯,都要誦一首詩、祝一次詞。
婚宴前有迎賓拜客之俗。男家稱女家參加婚宴的客人(有長輩,多為平輩,晚輩不參加)為“大賓”、“上親”、“上客”。解放前友賓不參加婚禮,接待大賓時先在村當(dāng)路處擺茶點接待,女大賓同花轎到后,暫坐轎內(nèi)。拜堂完畢,鼓樂鞭炮迎(如行“廟見禮”,則先迎入內(nèi))男女大賓入中堂。大賓向親家行禮,親家還禮,接著眾親接踵向大賓行禮。行禮畢,請入客室開點心。
婚宴開始時,由男家安排的專門招待大賓的人領(lǐng)新郎到客廳拜迎大賓入席。全部客人按尊、卑、長、幼坐定后鳴炮、放銃,叫“安席”。然后啟壺斟酒。如有六合班的,則從安席起,笙簫鼓樂不停,直至散席。宴席間如有乞丐來道喜,乞者一人唱贊詞,從者齊喊“喜”,每贊一句,眾幫一聲,稱“贊喜”。
婚宴畢,先送男大賓,起程時,飲“起馬盅”。每一道門口,擺桌置酒,新郎向大客跪拜,然后敬酒。每拜一拜,大賓要給新郎一個包封。一道敬完,二道又敬,大賓為脫身計,邊疾走邊丟包封。女大賓下午由女家派轎接回,走時也和送男大賓一樣。此俗現(xiàn)時已廢。
婚日晚鬧新房,又稱“抬茶”,老少都可參加。開始時,由一人唱贊詞,每贊一句,在場人則齊喊“喜呀”,稱“贊房”。贊房后,新婚夫婦用茶盤抬著糖茶敬茶,長輩要給新郎新娘包封。但敬茶時,新郎新娘要以己做父母的身份,即代表未來的孩子來稱呼飲茶者。如敬父親,則要說“請毛毛的大爹吃茶”,但飲茶者必須贊茶(即興詩、順口溜等)。鬧新房的內(nèi)容還有“摘花”、“牽紅線”、“擁抱”、“跳舞”、“唱歌”、介紹戀愛經(jīng)過等,都是故意為難新郎新娘,又引人發(fā)笑的一些惡作劇。
新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稱回門。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。女家要辦回門宴,新郎坐首席。凡新娘出嫁時送了禮物的都要來做客,只有步仙、渭洞等地要到新年時,才請送了禮的人來做客,稱陪新姐夫,也有女家辦“出親宴”時就請送禮的人做客,回門不再請的。
新婿,又稱“新客”、“快婿”。迎新夫妻時,有用轎接的,有用馬接的,新婿要派人擔(dān)“挑盒”(內(nèi)面仍要放三茶、六禮),進(jìn)門先到堂上拜謁岳家“祖先”,然后入屋叩見岳父母。麻塘等處,新婿進(jìn)門,也要象婚禮花轎到時一樣“制煞”,如新婿生庚“屬火”,怕犯“火星”(帶來火災(zāi)),進(jìn)門時,給他打“雨傘”,另一個人捧一盆水從傘頂潑下來,以祈禳災(zāi)。新夫妻回門,一般都留宿(康王、新開等地不留宿),但不得同床。新郎可在回門當(dāng)日下午回男家,新娘則留宿娘家。河西新郎在三日內(nèi)回門,新娘要在“住十”(住十天以上)后才回家。步仙區(qū)回門不接新婿,只接新娘,不管上下年結(jié)婚,要住到過年才回婆家。
婚后第二個三天,新夫妻要請岳父吃中飯,但不請客,稱回步。
新夫妻回門去后,男家請村鄰婦女吃“喜茶”、分“泡米”,叫做“解禁”(意即可以不信禁忌了)。
解放后,逐步革除了婚嫁舊俗的一些繁文縟節(jié),男女青年都可以自由戀愛,到了法定年齡辦理結(jié)婚證書。接新娘則以步代轎(少數(shù)用汽車接),有舉行集體婚禮的(多對男女青年同一日同一地舉行婚禮)、有旅游結(jié)婚的等等。但約媒、舉行婚禮、鬧新房、請客、回門等俗依然存在,只是沒有解放前那樣繁瑣,禁忌也沒有那么多。
三、其它
有女無男的家庭,男的同意去女家為婿,稱“入贅”,或“招郎女婿”。由女家請客立“入贅字”(繼承女家遺產(chǎn),負(fù)責(zé)岳父母生養(yǎng)死葬,頂立門戶,接待親友,祀奉家祭等)和操辦婚事。也有既入贅又承嗣的,三代后復(fù)男方姓。解放后,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,政府提倡男嫁女家。
已婚女子夫死,又為撫育子女不愿離開婆家,有同意與她結(jié)婚者,稱“上門郎”,也要簽字立約,保證婚后互相愛護(hù),器重子女。男子失偶,若娶已婚婦女,用小轎接到家后拜家神,略請客就行了,若娶未婚女子,則用初婚禮節(jié)。
廢除婚約和離婚在解放前都是很難的,女子只要許婚,就認(rèn)為已嫁。男廢約,稱“退庚”,女廢約,稱“贖庚”,無論何方提出廢約都要多次請士紳調(diào)處,找補(bǔ)“拔庚錢”。政府不受理離婚,須經(jīng)若干周折,請士紳駁論是非,離婚依據(jù)是所謂“男犯三條,女犯七出”。
女子夫死或離婚后改嫁,稱再嫁,經(jīng)說媒、看親(男看女、又稱當(dāng)面)、訪主(女訪男)等形式,雙方同意后,用棚轎從前夫家出親,離婚的只能從娘家后門出親,到路上上轎。解放后經(jīng)介紹、見面、達(dá)家(女到男家)、領(lǐng)結(jié)婚者就行了。年輕的,同樣舉行結(jié)婚儀式。女子夫死,夫兄無偶,娶弟媳為妻,稱挽婚。
解放前為一夫多妻制,男可納妾,即討“小老婆”。妾受大婆子支配、欺凌,無當(dāng)家權(quán),生子叫“庶子”,大婆子生子叫“嫡子”。解放后,一夫多妻制被徹底廢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