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庭煙波,岳陽勝境,孕育了豐厚的湖湘文化底蘊,滋養(yǎng)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。在眾多的湖南地方戲曲中,岳陽花鼓戲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獨特劇種。2007年,岳陽花鼓戲因其獨特的文化、歷史、藝術價值正式被國務院確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重點保護項目。
岳陽花鼓戲起源于清嘉慶癸亥-間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,主要流行于湘、鄂、贛三省鄰近的數(shù)十個縣市,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。在長期的發(fā)展過程中,岳陽花鼓戲廣泛吸收岳陽民間小調(diào)、山歌特色,同時吸取了其他劇種的藝術因素,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,其唱腔高亢明快、淳厚質(zhì)樸、吐字清晰、以伴代唱、以聲傳情,既善于表現(xiàn)激昂慷慨、悲壯高歌的場面,又能抒發(fā)深沉、輕柔、哀怨的情感,具有湘北地區(qū)民間音樂的特色和鄉(xiāng)土氣息。岳陽花鼓戲聲腔藝術豐富,主要分鑼腔、琴腔、鑼腔散曲三大曲系,有數(shù)十個唱腔板式、數(shù)十個調(diào)門唱法、數(shù)十個鑼鼓點子。演員用岳陽方言演唱,輔以假聲,樂隊以E-B定弦,較其他戲劇更顯特色。其表演形式是由對子歌舞發(fā)展而來,小生的“褶子功”、小丑的“鼻須功”、小旦的“三嬌、三妖、三俏”以及“扇子功”、“拋傘”、“拋鞋”等特色表演,都是世代岳陽人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。
岳陽花鼓戲擁有豐富的劇目資源,其中傳統(tǒng)劇目123出!堆a背褡》、《恩夫》、《大碑塘洗澡》、《十送》、《雪梅教子》、《三子爭父》等劇目長期以來在舞臺上盛演不衰。在歷來重大的匯演中,岳陽花鼓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。1956年,《補背褡》一劇晉京演出,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,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與深情勉勵。此后,分別有《艾多事坐堂》、《洞庭春》等一大批劇目參加各級匯演,榮獲多項獎勵;劇團還先后為朱镕基、王首道、毛致用、劉正等領導和眾多貴賓,外賓作多次專場演出,倍受褒揚。
岳陽花鼓戲不僅在藝術上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,更由于其根植于岳陽民間本土,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,承載了大量的歷史、文化、藝術信息,成為我國地方戲曲寶庫中的珍貴財富。